到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六轴及以上机器人5万台以上;服务机器人年出售的收益超过300亿元;培育3家以上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打造5个以上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工业机器人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达到8万小时;关键零部件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日前联合印发《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为“十三五”期间我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蓝图。
伴随着构建以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为根本特征的新型制造体系,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都将大幅增长。
“受有关政策扶持,以及工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带动,我国机器人产业近两年迎来快速地发展期。”工业与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介绍说,自2013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三年成为全世界最大机器人市场。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增长54%,两倍于全球增幅。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32996台,同比增长21.7%。今年一季度,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11497台,增幅为19.9%。
即便如此,我国2014年的机器人密度(平均每万名工人对应的机器人保有量)只有36,仅为全球中等水准62的近一半,与2014年韩国478、德国292的机器人密度,更是相去甚远。《规划》明白准确地提出,到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其中六轴及以上机器人达到5万台以上,重点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机器人密度达到150以上。伴随着构建以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为根本特征的新型制造体系,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都将大幅增长。
“制造业只是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领域之一,麦肯锡发布的一份预测称,医疗、国防安全、服务生活领域将催生出数万亿美元的机器人市场。”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秘书长宋晓刚和记者说,我国服务机器人在科学考察、医疗康复、教育娱乐、家庭服务等领域已经研制出一系列代表性产品并实现应用。
宋晓刚说,我国服务机器人从需求上基本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帮助人们解决助老助残、医疗康复等社会问题;二是满足救灾、抢险、海底勘探、科学考察、国防等国家重大需求;三是满足居民教育娱乐以及智能居家等需求。《规划》聚焦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智能物流,面向智慧生活、现代服务、特殊作业等方面的需求,明确要重点突破的十大标志性产品中,手术机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面向的就是这个大市场。
2014年,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1.7万台,较上年增长78%。2015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销量为22257台,同比增长31.3%。然而,在高速成长的同时,我国机器人产业核心部件空心化、应用低端化、主流市场边缘化“三化”风险却引起了行业的高度重视。
“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包括核心部件设计技术、编程程序技术、控制技术、应用作业技术;核心部件有驱动器、伺服系统、高精度的减速器等。”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公司总裁曲道奎指出,从市场角度看,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的软肋有三:一是技术复杂的六轴以上多关节机器人,国外公司占据约90%的份额。二是作业难度大、国际应用最广泛的焊接领域,国外机器人占了84%。三是高端应用集中的汽车行业,国外公司占了90%份额。我国公司制作的大多是搬运、码垛机器人,应用也大多集中在家电、金属制造等领域。
辛国斌认为,我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一是机器人关键零部件虽然有所突破,但是高端产品还较缺乏,目前,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价值量约占工业机器人70%的核心部件仍然依赖跨国公司。二是部分产品接近世界领先水平,但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亟待加强。三是各地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但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隐患逐步显现。四是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正在崛起,但是小、散、弱等问题仍然还没有正真获得根本的改变。五是第三方检验测试的机构虽然已经建立,但是机器人的标准、检测认证体系还要进一步健全。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认为,目前,我国较大的机器人产业开发区、园区已超过40个,其中不乏重招商引资、轻科学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现象;有机器人概念的上市企业超过百家,与机器人有关的大小企业有800家,其中,200家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但大部分以组装、代加工为主,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
“为规避高端产业低端化风险,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规划》列出了五大针对性任务。”宋晓刚说,《规划》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开出有明确的目的性的“营养食谱”。
辛国斌指出,实现《规划》提出的“两突破”“三提升”目标,即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的重大突破,实现机器人质量可靠性、市场占有率和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竞争力的大幅度的提高,主要有6个方面的政策措施。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二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三是拓宽投融资渠道,推广机器人租赁模式。四是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制定工业机器人产业规范条件;研究制订机器人认证采信制度。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六是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李东补充说,集政、产、学、研、用、融为一体的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加快组建,将围绕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为标志的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技术进行前瞻研究。与此同时,旨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发展的机器人行业协会也在抓紧成立中。(记者 王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