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际机器人联盟(IFR)的分类,机器人大体上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是在工业生产里使用的机器人的总称,工业机器人是一种通过编程或示教实现自动运行,具有多关节或多自由度,并且具有一定感知功能,如视觉、力觉、位移检测等,以此来实现对环境和工作对象自主判断和决策,能够代替人工完成各类繁重、乏味或有害环境力劳动的自动化机器。
2005-2013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年均增速超过25% ,已成为全世界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2014 年工业机器人销量继续保持快速地增长,同比增长预计超过30% 。
国际机器人协会统计显示,2013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世界工业机器人的最大市场。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年销量为22.5万台,中国销量约占四分之一。
高工研究院调研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5年国产机器人产值规模达到16.4亿元,市场占比提高至15%,产值增速达55%。2015年需求量是为6.5万台,其中,中型负载、轻负载的机器人增速会比较快,而重负载机器人的增速是比较慢的,在2016年这种上涨的速度、态度仍将继续保持。
就每万名制造业工人的机器人保有量来说,韩国396 个, 日本332 个, 德国273 个, 世界中等水准58 个,而我国只有23 个。未来几年我国在汽车、电子电气、餐饮、化工、塑料橡胶、金属制作的产品等六大工业领域需要108-240 万台工业机器人,占工业机器人总需求量的70% 。若以每台20 万元计,工业机器人产值在3100-6880 亿元,市场空间巨大。
我国机器人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2013 年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有率仅为26% ,远低于发那科、安川电机、库卡、ABB 等工业机器人四巨头65% 的市场占有率。外资机器人(以6 轴或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为主)几乎垄断了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占比96% 。
国际知名机器人企业大多已在国内设立了产品营销售卖和技术服务企业。发那科、安川电机、库卡、爱德普(美)、徕斯(德)等国际巨头甚至已经设立生产基地,并从整机组装深入到核心部件生产,如库卡上海工厂生产能力占到库卡全球生产总量的1/3 。ABB 、现代重工(韩)等正计划从设立研发、销售和售后服务中心衍生到全产业链。
近年来,一批依靠高校科研院所成立的民族机器人生产公司开始崭露头角,如沈阳新松的机器人自动化成套设备已出口美国、法国等13 个国家和地区。但是,国内这样的企业还很少,国产工业机器人仍以搬运和上下料机器人为主,处于行业的低端领域,且普遍缺乏品牌认知度,市场竞争力不强。
现阶段虽然核心零部件国内有企业研制出来,但是技术方面与国外有差距,还需要突破,特别是减速机。
伺服电机欧美品牌最高端,日本企业的质量也很好,整体来讲国外供应商可选择比较多,议价能力相对弱一些。国内伺服电机进步最大的是埃斯顿、广数和汇川技术。
控制器是国内企业比较拿手的,目前国内做得比较好的企业有固高、众为兴、埃斯顿、广数等企业,也有哈工大、北航等科研院所。
国外机器人企业纳博、Harmonic两家主要减速机企业,有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且它们需要的采购量也大,可以以较低的成本采购减速机。国内企业议价能力弱,采购成本比国外通常贵3-5倍。三大关键零部件当中,减速机利润空间最大,因此实现减速机国产化是国内机器人企业降低本体成本,实现国产机器人本体销售放量增长的关键。
国外系统集成商因为专注于机器人普及率高,且目前系统集成需求最大的汽车行业,通常与汽车厂商有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营收规模能做到接近100亿。以柯马为例,其在中国的客户也主要是汽车企业,不仅有外资汽车客户,也包括长安、奇瑞和江淮等国内客户。国内集成企业与国外同行相比较,发展时间比较短,而且在汽车领域通常竞争不过国外集成商,因此,规模相对小很多。
国内系统集成企业通常并不局限于某种工艺,但是主要专注于某个行业。只有集成能力最强的新松,可以跨出汽车行业拿到其它行业的很多订单,当然新松除了系统集成业务,还有物流与仓储成套设备和交通自动化系统等业务。在业务多元化方面,新松和杜尔类似。
国内系统集成商却拥有本土的许多比较优势,包括渠道优势、价格上的优势、工程师红利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取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标注明确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