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年度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在机器人工业应用领域已经超越德国和日本,位居世界第三。这一成绩不仅彰显了中国在制造业自动化方面的飞速进步,也揭示出中国在全球工业格局中不可忽视的主导地位。
机器人密度被视为衡量制造业自动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全球机器人密度在2023年创新高,每一万名员工配备162个机器人,比七年前翻了一倍多。在这场自动化竞赛中,中国的表现尤为亮眼。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每一万名中国员工配有470个机器人,这一数字在短短四年内翻了一番。相比之下,传统制造业强国德国的密度为429,日本为419。这样的进步速度让中国成为全世界制造业自动化变革的中心。
中国的机器人崛起背后,是其庞大的制造业规模和劳动力市场的强力支撑。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国制造业的整体体量占全球近三分之一,为机器人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大量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提高生产效率的需求,使得机器人在加工制造业中的应用继续扩展。此外,服务业领域的机器人应用也在迅速增长,推动了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的快速发展。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安装工业机器人数量达到27.6万个,占全球总量的51%。不仅如此,中国国内机器人制造商的市场占有率也快速扩大,从十年前的28%增长到2023年的47%。这一趋势显示出,中国不仅是机器人应用的最大市场,也正在成为全世界机器人制造的重要中心。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的进步得益于政府和企业的双重推动。中国政府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市场推广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主席伊藤隆之表示,中国在自动化技术方面的巨额投入,让其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机器人密度的飞跃,从排名之外一跃变成全球第三。
中国并未满足于此,根据赛迪未来产业研究中心的分析,机器人技术虽然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但距离完全成熟仍有一定距离。中国正通过多管齐下的策略,进一步巩固在全球机器人领域的领头羊。这包括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支持机器人“大脑”和“小脑”的研发,推动材料科学和算法模型的进步。同时,中国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加速科研成果向市场的转化,让企业可以依据市场需求快速进行创新。
中国正在积极扩展机器人的应用场景。除了传统的工业和服务业领域,医疗、农业、教育等领域的需求也在持续不断的增加。人形机器人在高危环境中的应用潜力,为中国机器人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比之下,欧美国家在自动化领域虽然仍有技术优势,但上涨的速度已明显放缓。德国的机器人密度增长率仅为5%,美国的密度为295,在全球排名第11。欧洲整体的机器人密度为219,增长率仅为5.2%。这些数字与中国的快速崛起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的压力下,全球制造业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已成为各国竞争的核心领域。中国通过其庞大的市场、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成功占据了这一领域的制高点,为全球制造业提供了新的范本。中国的崛起不仅是数量上的领先,也是质量上的提升。随机器人技术的日益成熟,中国将在更多领域展示其竞争力。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到2027年,中国制造业领域对机器人的需求将继续保持年均5%至10%的增长。届时,中国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主导地位将更加稳固。全球机器人产业的竞争,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比拼,而是国家总实力的较量。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崛起,是其经济实力、技术积累和政策支持的共同结果。在制造业自动化这场全球竞赛中,中国已经不单单是追赶者,而是引领者。
这一趋势让西方国家感到压力,也为全球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榜样。在未来的自动化时代,中国的机器人革命将推动本国经济转型,也将为全球制造业升级注入强大动力。中国的机器人故事,是一场全球工业变革的序曲,一个属于新兴经济体的未来正在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