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正加速“进化”
来源:乐鱼网.com 发布时间:2024-11-09 09:46:57
来源:乐鱼网.com 发布时间:2024-11-09 09:46:57
在看科幻电影时,我们大家常常会看到这些画面:家里的机器人无所不能,倒水、做饭、扫地、洗碗、带娃等家务活统统包揽;在忙碌车间里,排列整齐的机器人不知疲倦地忙碌着,动作协调一致……如今,这些曾经的设想正一步步走向现实。
在8月21日开幕的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 27款功能各异的人形机器人集体亮相“争奇斗艳”,它们有的憨态可掬、有的灵活敏捷,在智慧巡检、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危重作业等领域“大展身手”,成为展会上当仁不让的“人气王”。
“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2023年10月,工信部在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中,开篇即强调了人形机器人的“颠覆性”作用。
实际上,我们生活在一个几乎一切场景、设备和工具都围绕人类形态设计的世界中。人形机器人之所以受到青睐,是因为它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我们现有的生活环境。人形设计不仅让人感觉亲切,更重要的是,它可通过我们已熟悉的基础设施,如门把手、开关、家具布局等,这些都是按照人体工程学设计的。这样一来,人形机器人能更自然地融入日常生活,执行更多样化的任务。
从“炫技”到“服务”,在大数据、大模型、大算力的加持下, 人形机器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并融入人类生活的每个方面。它们的双手很灵巧,可以去完成我们正常的生活中的许多任务:代取外卖、快递,背负运动时所需的水,在购物时携带包包,烹饪,折叠衣物,开酒瓶,跳舞……而且“技艺”越来娴熟。
记者了解到,人形机器人部分慢慢的开始进入小批量量产阶段,一些企业还直接给出了售价, 便宜的甚至降到10万元以内。
宇树科技的UNITREE G1售价为9.9万人民币起步,可以做很多灵活的动作,未来或应用在科研教育或者是普通人的生活等领域。图源:世界机器人大会官网
今年4月,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上发布了一份名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的重磅文件。报告说明,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预计将接近27.6亿元人民币;而到2029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50亿元,占据全球市场的32.7%。这表明人形机器人产业在未来几年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人形机器人行进过程能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像农田、草地、石子等不同的路面,机器人每秒钟就要进行一两千次的运算,来驱动身上的几十个电机关节,进行动态的平衡。图/央视新闻
面对这样一片广阔的蓝海,众多中国企业纷纷加快了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与商用步伐。
在国内,优必选、追觅科技、傅利叶智能、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达阀机器人、开普勒、乐聚机器人等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人形机器人原型机,并且大部分都是在2023年发布的。这些机器人不仅外形酷炫,而且在硬件和运动能力方面也表现出了不俗的实力。
4月27日,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全球首个纯电驱拟人奔跑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能以6公里/小时的速度稳定奔跑。
根据企查查的数据,我国现在有超过71万家机器人相关企业活跃在市场上。如果把时间轴拉回到2014年,当年只有大约1.33万家机器人企业,而现在这一数字已经飙升到了17.85万家!
广州本土公司制作的“里工D1”具备高度的智能感知和自主决策能力,能实时分析环境信息,智能规划行动路径。
广东作为制造大省,智能机器人产业表现格外抢眼。在工业机器人方面,2023年广东全省工业机器人产量16.88万台,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也就是说,全国每3台工业机器人就有1台“广东造”。
这里不仅是库卡、大族、明珞、大疆、优必选等国内外有名的公司的聚集地,还孕育了一大批专精特新的本土“新秀”。企查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广东机器人相关企业达13.69万家,远远领先其他地区。
随着机器人产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人才竞争也变得愈发激烈。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显示,AI行业的招聘薪资高居榜首,平均月薪达到了13594元,薪酬中位数也有10501元。
这意味着,如果你是一位AI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那么你正处于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不仅工作机会多,薪酬待遇也相当诱人。
特斯拉曾发布的一则创新招聘启事引发广泛关注。这家电动汽车巨头为其前沿项目——Optimus人形机器人,招募了一批特殊的“人类老师”, 通过穿戴动作捕捉设备模仿机器人所需动作来训练其人形机器人 Optimus。这个被特斯拉称为“数据采集员”的职位时薪高达48美元(约合人民币342元),要求员工每天步行超过 7 小时,携带重达 30 磅(约 13.61 千克)的设备,成为众多求职者眼中的“香饽饽”。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人形机器人的火热现象也有不同的声音。业内的人表示,哪怕特斯拉、小米等大公司资源优渥,但它们目前仍未宣称靠人形机器人赚到了钱。一方面,人形机器人造价高,成本动辄几十万元,让我们消费者和企业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还不成熟,无法在精细工作上完全替代人类,距离量产仍远。
未来,人形机器人或许会是我们生活中的得力助手,深刻变革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但同时,这也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如何平衡人与机器的关系?如何确保技术发展的同时兼顾伦理与安全?这些都是要求我们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