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大潮汹涌而来院士现场解析“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
来源:乐鱼网.com 发布时间:2024-08-29 11:31:02
来源:乐鱼网.com 发布时间:2024-08-29 11:31:02
摧毁“新三座大山”(房子、教育、医疗)的舆论风暴一阵阵刮来,房地产整顿、教培行业团灭之后,长期资金市场上的医疗板块也随之震荡,不过,生物医药领域却成为去年以来投资机构撒钱最多的领域之一。
随着互联网行业反垄断、电子商务平台、教培行业被整顿,中国底层经济逻辑正发生根本性转变,制造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上个月,世范区推文《》就指出,中国已经抛弃了以服务业主导的美国道路,转向了“重制造、轻服务”的德国模式——通过发展制造业带动GDP未来的进一步增长。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制造业还是那种大工厂、大烟囱的印象,工人们要么是一身工装衣裤,要么是一身油污……实际上,现代制造业不仅外观完全改变,而且底层技术也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智技术为基础,迈向智能化生产阶段。这就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
今天各国对“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理解都不再局限于生产的全部过程或单体智能,而是扩展到产业价值链的所有的环节、包含企业活动的方方面面,在实践中的运用和渗透将帮企业实现在产品、生产、管理和服务等各方面的智能化升级。
一是生产现场无人化。如果你看了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视频,就会发现现代制造业原来可以如此先进,工业机器人、机械手臂等智能设备替代繁重的体力,数控加工中心、智能机器人和三坐标测量仪等各种柔性制造单元,不仅让“无人工厂”更加触手可及,而且极大提高生产效率。
如果还能够正常的看到工人的话,那绝大多数都是在智能面板上监控或操作——这不就是以前白领干的活吗?是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一大趋势就是蓝领工人白领化,以后蓝领与白领之间的界限会慢慢的模糊。
二是生产数据可视化。以前的流水线只有极其有限的数据能在仪器上显示,而且互不连通。而现在工业生产与可视化技术相结合后,生产的全部过程可用图表、视频等形式反映出来,使海量数据更加精简明了,方便人们理解数据信息,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纠偏,建立产品虚拟模型以模拟并优化生产流程,以降低生产能耗与成本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监管效率。
三是生产设备网络化,也就是生产制造机器设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设备“物联网”。这样做才能够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四是柔性生产定制化。在自动化、大数据、AI等先进的技术支持下,为企业增强了“柔性生产”的能力,使大规模的、小批量定制化的生产慢慢的变成为主流。在“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已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此外,绿色低碳化也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一个特点,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不但无纸化,而且通过智能控制减少浪费,降低能源损耗,从而形成绿色制造体系。
因此,在新旧动能交替之际,主要国家都将制造业升级作为战略重心和博弈焦点,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成为主要抓手,从国家到企业纷纷谋篇布局,相继出台政策方针、实施规划,希望能够通过数智技术创新和应用提升制造业竞争水平,强化国家综合国力,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
中国近年来从顶层规划到行动计划不断发布各种利好政策来推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发展。在数字技术发展和产业政策红利的双重推动下,中国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自2015 年《中国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2025》政策发布后,智能制造相关投资开始增多,“十三五”以来,我国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尽管如此,我们在智能制造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比较大差距,特别是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装备、高端工业软件受制于人,系统集成能力相对不足,中小制造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难以融入智能化浪潮等等。
对面新一次技术革命,我们该如何融入这一场智造大潮,如何创新,又该如何布局和应变?8月26日上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杜如虚将做客科学技术创新院士报告厅就此作详细地理解阅读。世范区与深Talk将现场直播,欢迎收看。
有意现场参加者,请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免费报名,在报名渠道中选择“世范区”。
演讲嘉宾:杜如虚,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国际制造工程学会院士,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院士,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广东省科技领军人才
杜如虚教授于1989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在加拿大温莎大学、美国迈阿密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任教28年。在国内曾任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建所所长,华南理工大学智能工程学院建院院长等职。他已经在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500多篇,专著7本,专利100多项;还获得过国际会议的优秀论文奖以及其它奖项21次。杜教授曾经主持国际会议20余次,现担任8个国际学术刊物的副主编或编委会成员。杜如虚教授多年来从事先进制造技术的研发与教学,曾经承担美国、加拿大、国内及香港等地的科研项目30多项,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获得的项目总经费已超过1亿2千万元。杜教授在精密工程领域,包括精密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精密成型技术、以及机械钟表设计与制造技术等专业,多有建树。他领导的团队已经成功地开发多个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产品,有近10个项目更成功产业化,有力地推动了国内医疗器械制造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