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实践中持续提升创新与创业的能力,帮助学生从商业策略构想到项目成功落地?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历来格外的重视创新创业工作,积极推行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品牌。学校培育的“睿达探掘”和“智铆先锋”两个项目均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上海赛区职教赛道创意组金奖。获奖学生感激地表示:这次获奖不仅是对项目价值的肯定,更是对团队精神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鼓舞,期待在国赛中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团队交流学习,一同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矿产资源需求持续增长,国家对矿区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因为祖父和父亲深耕矿山工作多年,耳濡目染的同时激发了我对矿业安全问题的关注,特别在实际参观矿区后,深刻感受到提升矿工安全的迫切需要。”“睿达探掘”项目负责人徐海宏谈起了做该项目的初衷。
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的大二学生,他坦言,在项目起步阶段,遇到了诸如技术实现和资金筹集等方面的挑战,好在学校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帮助。“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是首批‘上海市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和上海市创业指导站‘产创’特色单位,学校为咱们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实验资源,和相关的资金支持,可谓全方位助力。”
让徐海宏自豪的是,小组成员们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这种跨学科的组合便于大家发挥长处,形成了一个互补优势的强大集体。不仅实现了专业相关知识与创新实践的有机结合,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团队的整体执行力。
“我们亲历工厂实地调研,还与工人并肩工作,深入理解生产一线的需求与挑战,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快速成长。”功夫不负有心人,“睿达探掘”项目荣获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上海赛区职教赛道创意组金奖,还通过项目带动了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提供了多个就业岗位。
目前,徐海宏与团队正在积极优化产品原型,准备在国赛中展示项目的最新进展。“我们的主要目标是研发智能矿帽,降低开矿人员风险,加速矿山智能化建设。”徐海宏强调,未来,睿达探掘项目团队将继续努力,不停地改进革新,推出更多矿区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王凌是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自入学以来,他一直对技术创新和实际应用充满热情,热情参加各类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不断的提高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起初,我们注意到在智能制造领域,传统铆接工艺存在效率低、精度差等问题,于是萌生了利用现代科技改进这一工艺的想法。”就这样,在学院老师的指导下,王凌与同学们组建了“智铆先锋”项目团队,成员来自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汽车等多个专业,既有技术骨干负责硬件设计与软件开发,也有市场分析师负责调研与规划,形成了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
技术方案的确定和资金方面是他们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通过无数次的讨论与实验,以及一直在优化设计的具体方案,最终确定了基于机器视觉和机器人技术的智能铆接方案。“学校为咱们提供了实验室资源、资金支持以及创业指导服务,特别是学院老师不仅在技术上给予了我们专业指导,还让我们联系了行业专家进行技术咨询,这对我们项目的推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团队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参加专业培训以及与企业合作等不断的提高专业素养,并积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项目研发中。
截至目前,“智铆先锋”项目已成功研发出原型机,并在多家公司进行了试点应用,明显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得到了用户的高度评价。“我们的项目还获得了多项专利申请受理,并在国内多个创新大赛中获奖,包括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上海赛区职教赛道创意组金奖,这些成绩不仅是对我们努力的认可,也为我们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王凌感慨地说。
接下来,他强调,将与团队加强完善智能铆接系统的功能,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智能化水平,同时积极探索商业化路径,争取与更多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推动项目成果的市场化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