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市场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价格战愈演愈烈,使得不少企业在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境地中挣扎。然而,随着政策的逐渐落实和市场的逐步回暖,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正寻求高端化发展之路,未来可期。
根据MIR睿工业数据的统计,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内资工业机器人厂商的出货量来看,埃斯顿、汇川技术、埃夫特和新时达等公司继续占据市场前列,但大部分公司的净利润却普遍下滑,显示出行业的激烈竞争和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现状。尤其是在光伏、锂电等关键下业的需求增速放缓背景下,企业面临的压力愈加明显。
下业萎缩导致的价格下滑,是当前市场的普遍现象。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预计将同比下降5%左右,六轴协作机器人价格已经降至2万元左右,某些品牌甚至跌破万元大关。这种情况迫使各大厂商不得不通过价格策略抢夺市场占有率,但这种短期利益的行为也加大了产品的价格竞争。
然而,随市场环境的逐渐改善,政策红利的释放显现出其积极的影响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11月,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达到了53581套,同比增长29.3%。值得一提的是,家电行业的复苏和其他传统行业的需求回暖,为工业机器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了应对市场挑战,各大企业正在积极探索高端制造的可能性。埃斯顿公司的一位人员表示,未来将重点研发重负载、高精度的工业机器人,以满足日渐增长的高端市场需求。同时,国内品牌也在加速与外资品牌的竞争,凭借更具性价比的产品以及快速响应的本土服务,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不仅如此,近年来国产机器人在技术和市场份额上不断的提高,部分内资企业已经跻身国际前列。依据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内资厂商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到51.6%。业内有经验的人指出,本土品牌凭借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正在更有力地挑战国际巨头,实现国产替代。
尤其是在高负载市场,埃斯顿推出了700公斤级负载的机器人成果,并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发布1吨级别的新产品,这标志着中国在高端机器人领域已迎来技术突破。未来,随市场需求的不断的提高,有关技术的不断成熟,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或将向更高端、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国内企业要更好地把握市场动态,迎合政策变化,提高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以应对外部竞争和市场波动。同时,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将重心放在高的附加价值的市场领域,才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 analysts 认为,2024年将是中国工业机器人全面复苏的关键之年,随着政策落地和市场环境的改善,高端市场或将迎来新的增长机遇。
总体来看,在艰难的市场环境中,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仍有望迎来积极的改变。政策的支持、技术的创新及竞争的加剧,都是促进行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在这种背景下,内资品牌的成长与壮大,将可能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贡献出其应有的力量。
解放周末!用AI写周报又被老板夸了!点击这里,一键生成周报总结,无脑直接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