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开头】最近微信推荐机制调整了,可能有些朋友会收不到我们的推送,大家别忘了给
就在刚刚过去的2025年央视蛇年春晚的舞台上,宇树科技最新推出的通用人形机器人Unitree H1主导了一场舞蹈表演,《秧BOT》中扭秧歌的中国机器人再次成为了线月,波士顿动力发布Atlas机器人最新视频:这个身高1.5米的钢铁舞者完成了一套高难度体操动作,从空中转体到单脚平衡,行云流水的表演在YouTube斩获千万点击。但评论区却出现大量中文留言:“动作再酷有什么用?我们宇树的机器狗已经在中国煤矿里跑了三年。”
就在刚刚过去的2025年央视蛇年春晚的舞台上,宇树科技最新推出的通用人形机器人Unitree H1主导了一场舞蹈表演,《秧BOT》中扭秧歌的中国机器人再次成为了话题明星。
这戏剧性的一幕,揭开了全球机器人产业的现实——当硅谷工程师还在为0.1秒的动作优化欢呼时,在中国,贴着“宇树科技”标识的Unitree Go2机器狗正以每台9997块钱起的价格,批量发往电力巡检现场,大家还可以在京东商城买到Go2。这场“实验室美学”与“车间经济学”的碰撞,正在重塑机器人产业的权力版图。
把机器人拖下神坛的“价格屠夫”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曾表示宇树机器人现在的价格并不是终局,未来出货量如果每年达到十几万台,成本将会更低。“特斯拉证明了硬件创新能够最终靠规模化减少相关成本,这也是宇树努力的方向。”这位85后工程师的执念,直接体现在Unitree Go1的定价策略上:当波士顿动力Spot以7.4万美元高价试探市场时,宇树把顶着“全球首款消费级伴随仿生四足机器人”标签的Go1机器狗价格压到1.6万元人民币,售价不到前者3%。
Unitree Go2的关节电机采用标准化接口,允许用户像组装电脑一样更换部件,也能够准确的通过自己的需要为Go2添加“深度相机”“导航3D雷达”“舵机臂”等更多的功能模块,你如果愿意还可以给Go2的狗腿上安装轮子。相比之下,同为四足机器人的波士顿动力Spot的每个运动模块都需要定制调试。事实上,Spot大部分模组都没有采用模块化的设计,其内部缺少快插和卡扣的设计,主要是采用螺丝螺母进行固定。
用“土办法”攻占场景滩头在煤矿的井下巷道,巡检机器狗被不断调试、优化。针对巷道有积水,那就给机器狗的腿加装硅胶套;用户嫌机器狗充电麻烦,就把续航拉到8小时。这种“场景反哺研发”的模式,让宇树在过去两年积累了超过200项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涉及机器人结构设计、驱动系统、控制算法、运动控制等。这些专利也许没有一项能达到诺贝尔奖级理论突破,但每条都直击产业痛点。
反观波士顿动力,其引以为傲的“技术护城河”反而成为商业化桎梏。Spot机器人相对中国竞品能够在-20℃至60℃工况下运行来说,在宽温环境下的表现要逊色不少;Atlas的液压驱动系统维护要专业工程师、专用工具和严格流程,宇树产品却能够最终靠视频指导用户自行更换电机、电池、减速器等部件。
政策驱动的“应用生态雨林”2023年1月,工业与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这个行动计划正在制造一场产业海啸;在苏州,政府要求新建变电站必须配备智能巡检设备,直接催生每年5万台机器狗需求;深圳《关于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高水平发展的若干措施》则提出对物流机器人按售价15%~20%给予补贴(最高5000元/台);极兔速递的仓库里,由极智嘉、海康威视等提供的大量机器人在承担分拣任务。
这种“政策杠杆+市场响应”的组合拳,让中国在工业机器人密度上超越美国。国际机器人协会(IFR)发布的《2024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了每一万名员工配有470台机器人,美国为295台/万人。
2013年波士顿动力被谷歌收购后,其CEO马克·雷伯特坚持“先做技术再做产品”,耗费1.2亿美元研发的Atlas,被内部称为“吞金兽”;然后软银接手,要求三年内商业化,Spot机器人被迫以“半成品”形态上市,其早期版本在复杂地形下的稳定性不足、电池续航时间短,同时高昂的价格、复杂的维护需求和有限的适用场景,导致部分客户意愿不高;再后来现代汽车入主,波士顿动力战略转向工业场景,因对这种“降维开发”式的战略调整不满,以及文化冲突,部分高管和核心工程师集体离职。
原创技术没办法实现完全的本地化零部件供给和制造,美国机器人产业正陷入诡异的悖论。
虽然官方没有公开说明,但特斯拉Optimus原型机的关节设计明显采用了谐波减速器来自日本哈默纳科,伺服电机可能采购自德国博世,电池组则极可能是宁德时代的产品——这些核心部件的进口成本超过总物料清单(BOM)的60%。
试图本土化生产的波士顿动力发现,对自己来说,大量精密零部件,包括电机、减速器、传感器和结构件这些零部件的供应链高度全球化。美国境内连符合ISO 9409标准并满足波士顿动力在产能以及成本方面要求的法兰盘供应商都难寻觅,而中国东莞等地的机加工公司成本低、效率高和生产灵活,能快速提供符合ISO 9409标准的定制件,这种优势在中小批量生产中尤为明显。这迫使波士顿动力必须建立遍布美国、欧洲和亚洲的供应商体系。精密加工领域的优势已经使中国成为全世界供应链的重要一环。
场景创新的“加拉帕戈斯化”当中国企业在煤矿、电网、社区等场景疯狂“刷经验值”时,美国机器人公司却陷入自嗨式创新。
亚马逊的仓储机器人Proteus只能在高度标准化仓库运行,一旦遇到我们常见的各种包装尺寸不一的“非标”的异形的包裹,就会因为难以抓取或搬运频繁“死机”;硅谷明星初创公司Intuition Robotics的养老陪护机器人ElliQ在推广中发现,部分老年人对语音指令反应迟缓,且非英语用户的满意度明显低于英语用户。同样,Catalia Health的Mabu在早期测试中因没办法理解带有口音的英语指令,导致慢性病患者用药提醒失效。
美国的“算法霸权”还能维持多久?波士顿动力至今封锁其运动控制算法的底层代码,这种“黑箱优势”确实让追赶者头痛。但中国工程师正在用“穷举法”破局:
宇树通过给机器狗安装压力传感器阵列,采集超过300万组地形反馈数据,硬生生训练出适应碎石路面的控制模型;追觅科技将扫地机器人的SLAM算法移植到工业场景,实现仓库导航精度±2cm的突破。
深入机器人“骨髓”的稀土永磁体根据现代高性能电机采用的多极设计推测,波士顿动力Spot的每个关节需要用超过2块的钕铁硼磁钢,这些藏在机器人关节里的小部件最重要,产业对稀土永磁材料的需求也使其正在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源。
中国慢慢的变成了全球最大的稀土永磁材料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更有着最高达到全球87%的稀土永磁体产能。特斯拉试图用感应电机替代永磁电机,但Optimus的能耗因此飙升37%,航时跌破2小时。
人形机器人的“柏林墙”正在崩塌这种假设揭示的不仅是技术差距,更是两种产业逻辑的终极对决——当硅谷还在纠结“该用5个还是6个自由度”时,另一个答案永远是:“能干活的就是好自由度。”
波士顿动力教会了机器人后空翻,却没能教会它们如何真正地工作,而波士顿动力也还没学会怎么样赚钱。这些实验室级别的技术产品,在“真空室”里追求极致的“技术纯度”,本质上是对制造业复杂性的傲慢。
而当中国工程师把机器狗赶进煤矿、把机械臂装上渔船、用人形机器人给泡面工厂做质检时,他们正在书写一本新的产业实用宝典——技术的王冠不是期刊论文的引用次数,而是流水线上省下的人力成本,是巡检工人减少的攀爬次数,是仓库里提高的5%周转率。
1、星球中分享最新、专业、深度的行业研究报告、投行报告、白皮书、蓝皮书、公司研报等。报告持续更新,公众号发布的报告可同步下载;
加入!这里能且不限于:“行业交流、报告交流、信息交流、寻求合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