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杜科新材料有限公司高分子实验室里,万能材料试验机上的夹具缓缓移动,总工程师熊前程盯着屏幕上的数据,和小组成员讨论着测试燃料电池封装材料的气密性能。
近年来,他们团队研发的高强度、高导电石墨复合双极板组件,成功替代国外进口产品,并新建了4条生产线,每年为公司能够带来数千万元的经济效益。
熊前程于2019年入职惠州学院,后来以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身份来到杜科公司。他的故事正是惠州高层次人才扎根科研与生产一线,用一项项创新成果赋能产业升级、助力高水平发展的生动缩影。目前,惠州人才总量超170万人,研发人员8.6万人,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居珠三角第五。
4月20日,“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武汉站)吸引众多求职者参加。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人才是第一资源。惠州何以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人才“关键变量”转化为驱动高水平发展的“最大增量”?记者深入园区、企业及科研院所等人才集聚地,解码高层次人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惠州实践”。
“这是半导体产品防静电保护膜,可大大降低产品不良率,提高组装效率。”介绍新研发的技术产品时,惠州大亚湾艾利荣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吴君石颇为自豪。
吴君石是山东小伙,博士毕业后来到惠州。“我主要是做离子液体新材料研发,不管是研究方向还是研发产品的应用,都与惠州的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别契合。”他说,近年来,团队多项研究成果转化后,在电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得到普遍应用。
近年来,惠州坚持招商与招才并举、引资与引智并重,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依托“产业链”优化提升“人才链”,催生出产业和人才“双向奔赴”的生动局面。
一方面,围绕“2+1”现代产业集群招贤纳士,发挥“产业洼地”的强劲吸引力,集聚了大量电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及生命健康等产业高品质人才。另一方面,通过产才精准嫁接,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无穷动力。今年上半年经济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惠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增速领跑全省。在“2+1”产业方面,电子行业增长15.7%,石化能源新材料行业增长5.4%,生命健康制造业增长13.6%,这些亮眼的数据与产业人才的支撑密不可分。
着眼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速产才互融共进。今年,惠州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含智能家电)、绿色石化、新能源、低空经济及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起的产业领域开展人才结构分析,绘制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专业目录和“产业人才需求图谱”,加强靶向引才。
“找准需求点、着力点,才能推动产才共融。”市委人才办有关负责这个的人说,接下来,将抢抓省委、省政府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重大机遇,坚持政企校三方协同、产才城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立体化招才引智网络,不断夯实打造广东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增长极的人才底座。
惠州学院仲恺信息学院是惠州学院和仲恺高新区合作共建的现代产业学院,自2018年成立以来,坚持产学研用融合,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企业生产的全部过程中如果出现设备故障,就要停产检修,给公司能够带来巨大损失,要是能开发出可预测性维护系统就好了。”惠州学院仲恺信息学院副院长黄剑锋决心攻下这个课题,他带领团队一边深入企业收集最新数据、技术需求,一边扎进实验室开展科研攻关,开发出复杂工业场景下的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PHM)关键技术体系,使公司制作效率大为提升。
与此同时,黄剑锋团队研发的锂电池贴胶加工夹持装置转化为实际应用,成功解决了人工贴胶过程中的晃动问题,明显提升了锂电池制造良品率与生产效率。
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资源和推动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人才、成就人才的“梧桐树”。近年来,惠州持续深化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一批高能级科创载体实现了推动共建。
自2019年起,惠州扎实推进两大科学装置及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总部区(东江实验室)建设,并按照“沿途下蛋”思路及早启动科研攻关项目。
东江实验室引进11个高水平科研团队470多名科研人员,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45项、横向项目26项,累计发表论文433篇,申请专利153项。
中国科学院“两大科学装置”强流重离子加速器(HIAF)预计今年建成,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正在进行设施安装,启用后将吸引聚集一大批科学家到惠州从事科研工作。
随着埃克森美孚大亚湾实验室、香港理工大学大亚湾技术创新研究院、惠州化工产业研发中试基地等一批研发机构的建设持续推进,这一些平台将成为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重要智库输出,不断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成势见效。
“平台聚人才、人才促创新、创新助发展,这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的模式,无疑会为惠州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大动力。”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党委委员、科技部部长梁乃锋认为,在加强平台引才聚才的同时,还要在悉心育才上下功夫,“可通过实践锻炼、项目培育、管理培训等多渠道培育人才,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竞相涌流。”
近年来,惠州舍得下本钱、放得开手脚,以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引进更多高层次、高水平人才。
2022年9月,惠州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的意见》。随后,从创新创业人才扶持、人才安家补贴、人才落户补贴、优粤惠才卡服务等方面,推出一系列解渴有感的人才新政,各县区跟进配套,全力打造人才“凤栖之地”。
2024年11月,我市发布新的引进培育科学技术人才(团队)实施办法,对科学技术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项目按A、B、C、D、E五档分别给予500万元、400万元、3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资助;对科学技术创新团队、科技创业团队项目则按A、B、C、D、E五档资助,分别给予1000万元、800万元、500万元、300万元、200万元资助。
今年2月,我市印发《惠州市高层次人才认定和举荐办法》,破除人才评价中的“四唯”倾向(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列出了13个方面的惠才待遇。
这些政策既具有延续性,又具有覆盖面广、支持力度大、评价科学等特点,贯穿人才发展全过程与创业全周期,形成了引才“强磁场”。
“惠州经济迅速增加,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分迅速,良好的发展前途对于前来实践的同学们很着迷,将成为大家毕业后就业创业优选地之一。”近日,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博士生张诚启参加了惠州实践活动后,畅谈了自己的感受。
今年以来,惠州以“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为牵引,全方面提升“惠”聚优才工程品牌效应,持续唱响“湾区未来 才聚惠州”最强音,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高校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目前,来自这些高校的100多名硕士、博士人才正在惠州有名的公司、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一线实习实践。
特别是持续开展“十万人才大招引专项行动”,既坚持请进来,开展“大湾区·惠州行”系列活动,又聚焦留下来,精心举办“留在惠州·圆梦惠州”系列推介招聘活动,对来惠州求职的大学生提供青年人才驿站免费住等一系列贴心服务,形成了人才招引强大声势。
“2019年我还在读博,因为经常来大亚湾做实验,这边的工作人员就把我当‘家人’了。”吴君石回忆起过去,深有感触,“从那以后,年年都会有人打电话提醒我参加高层次人才健康体检、领取人才福利等。”
“除了深厚的产业基础外,人才‘摇篮式’服务也特别温暖。”博士毕业以后,吴君石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来惠州工作。
在人才服务方面,惠州从始至终坚持以人才为中心的理念,一直在优化服务举措,着力优化住房、就医、入学、奖补等全链条内容,对人才进行跟踪服务,定期开展人才需求调研,量身定做差异化服务,以精准服务的“用心”换取人才的“真心”,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经认定和举荐的惠州市特级人才、A级人才、B级人才、C级人才,可享受政务服务、子女入学、人才入户、出入境及工作许可和居留、住房保障、医疗保障、交通出行、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科研服务、学习交流服务、社会服务等优待保障,让各类人才有“面子”更有“里子”,干事创业有“前行之力”、生活无“后顾之忧”。
除了物质保障外,惠州还注重为人才提供精神关怀。通过定期举办交友联谊、人才沙龙等活动,促进了人才的交流与合作,让人才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归属感成色更足。
在惠州这片热土上,人才与城市相融共生、共生共荣,在惠州高质量发展的广阔舞台上大显身手、大放异彩。未来,惠州将继续深化人才招引与服务工作,打造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生态圈,让高层次人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惠州实践”更生动、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