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2025:《202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和发展的新趋势等)
来源:乐鱼网.com 发布时间:2025-04-06 22:28:10
来源:乐鱼网.com 发布时间:2025-04-06 22:28:10
(原标题:预见2025:《202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和发展的新趋势等))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的上市企业主要有新松机器人(300024)、汇川技术(300124)、新时达(002527)和埃斯顿(002747)等
按照中国国家标准GB/T12643-2013的定义:工业机器人是一种“能自动定位控制,可重复编程的,多功能的、多自由度的操作机,能搬运材料、零件或操持工具,用于完成各种作业。”
工业机器人可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各个生产环节,如工业、机械加工、搬运、装配、分拣、喷涂等,其不仅能将工人从繁重或有害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解决当前劳动力短缺问题,且能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
工业机器人有多种分类标准,按照功能结构来分,工业机器人可分为焊接、搬运、喷涂、装配等机器人;按机械结构分,可分为多关节、SCARA、DELTA、协作型等机器人。
近年来,随国家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工业4.0技术不停地改进革新突破,工业机器人需求持续增长。
从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环节来看,上游包括减速器、伺服机构、控制管理系统等核心零组件;从产业链中游为工业机器人整机制造及系统集成,可分为多关节、SCARA、DELTA、协作型机器人等;从产业链下游来看,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汽车工业、电子制造、机械装备制造,物流仓储等领域。总的来看,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特征明显。
从产业链各环节代表企业来看,上游核心零组件代表企业有安川电机、汇川技术、双环传动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产业链中游代表企业有安川、ABB等外资品牌。以及埃斯顿、埃夫特等国产品牌;从产业链下游来看,应用主体包括汽车制造、船舶制造、装备制造等工业企业。
我国的工业机器人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大体可分为5个阶段,即理论研究阶段、示范应用阶段、初步产业化阶段、加快速度进行发展阶段、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阶段。
理论研究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研究单位分布在国内部分高校,这一阶段由于当时国家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在机器人造助学、机构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后续工业机器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示范应用阶段(20世纪90年代):为促进高技术发展与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密切关系,确定了特种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及其应用工程并重、以应用带动关键技术和基础研究的发展方针。这一阶段共研制出7种工业机器人系列新产品,102种特种机器人,实施了100余项机器人应用工程,同时为促进国产机器人的产业化,90年代末,建立了9个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和7个科研基地。
初步产业化阶段(21世纪初-201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突出增强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这一条主线,着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加快促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大力倡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国内一大批企业或自主研制或与科研院所合作,进入工业机器人研制和生产行列,中国工业机器人进入了初步产业化阶段。
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2022年):伴随我国汽车、3C产业自动化浪潮,集成商介入工业机器人业务,市场出现跨越增长。随工业机器人顶层设计出台,通过政策大力扶持,行业迎来发展高峰;随着后续顶层设计往下传导,地方政府密集出台应用补贴政策,公司数爆发式增长,行业迎来发展新高峰。
高质量发展阶段(2023年及以后):2023年,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首次出现负增长,市场之间的竞争进入优胜劣汰、存量优化阶段。与此同时,内资厂商销量占比超过一半,国产替代加速,产业体系优化趋势日益明显。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行业的发展,将制造业信息化智能转型作为发展重点,鼓励工业机器人行业的技术突破和市场应用,为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突破10万台,2020年突破20万台。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迎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双重利好,产量超过44万台。2023年有小幅下滑,但仍就保持在40万台以上。2024年1-7月累计产量同比增长7.9%。
自2016年开始,中国市场的工业机器人累计销量位列世界第一。根据GGII数据,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31.6万台,同比增长4.3%,市场整体延续微增态势。初步统计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全年销量约30万台,同比下滑5%左右。
从应用市场来看,工业机器人的消费市场范围较广,2023年,光伏、汽车电子、半导体等新兴行业消费需求拉动效果明显;而锂电、汽车整车等市场需求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MIR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内资厂商保持着较强劲的增长势头,尤其在电子、汽车零部件、新能源和普通工业等领域,与外资品牌展开了更为激烈的角逐。随着国产头部厂商持续放量,加速新应用场景的拓展,国产替代进程进一步加速。2024年前三季度,国产工业机器人厂商同比增速达21.1%,远高于整体市场增速。同时,2024年前三季度内资厂商市场占有率提升至51.6%,较2023年同期增长4.5个百分点,内资厂商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进一步增强。
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较快,约占全球市场占有率三分之一,是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当前,我们国家生产制造智能化改造升级的需求日益凸显,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依然旺盛,据IFR统计,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超过500亿元,全球占比45%,稳坐全球工业机器人第一大市场地位。基于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速,初步测算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580亿元。
在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发那科、爱普生、ABB和安川电机等外资品牌仍然占据一定地位。但国产工业机器人产业经过近年来的技术积累,逐渐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以埃夫特、埃斯顿、汇川、新松、新时达等为代表的国产厂商,目前都已具备一定规模和技术实力。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市场中,有4家国产机器人企业入围TOP10,分别是埃斯顿、汇川、埃夫特、新时达。
根据企查猫信息,全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制造企业主要聚集在广东、江浙、山东等沿海地区,在产业链配套和消费集聚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未来一段时间,随着中低端市场技术成熟、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售价将会降低。另外在中高端市场,随着国产技术突破,国产品牌亦将占据更多的市场占有率,出口市场也有较大的发展前途。预计整体市场规模仍将保持一定增长。到203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或将超过770亿元。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双环传动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新时达盈利能力比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埃斯顿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机器人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汇川技术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埃夫特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是传播更多详细的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联的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2400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