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网.com

工业机器人行业调研报告:四重逻辑利好国产化工业机器人及零部件放量可期

文章来源:乐鱼网.com 发布时间:2024-05-24 02:31:01

  《工业机器人行业调研报告:四重逻辑利好国产化,工业机器人及零部件放量可期》。

  本期是北交所高端设备制造专题第一期-工业机器人赛道。工业机器人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中的重要一环,且当前处于市场空间大、应用场景可拓展可精进的阶段。工业机器人具有易用性、智能化水平高、生产效率及安全性高、易于管理且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使得它们能在高危环境下进行作业。后疫情时代中国政策、市场多重驱动,下游应用新市场逐渐打开。我国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22年工业机器人产量、销量实现双突破。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公司的工业机器人累计完成产量44.31万套,产量首次突破40万套,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据GGII统计,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全年销量首次超30万台,同比增速超15%。

  (a)政策:目前我国人口红利减弱,政策支持制造业转型,促进工业机器人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明确国产替代路线和目标。

  (b)技术:AI主导智能、云计算主导“外脑”发展与共享、AR/VR主导交互,目的是让工业机器人实现更高的智能化、网络化和交互性。

  (c)劳动力:我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薪资进口设备的成本与一年用工成本基本相同,工业机器人的平均常规使用的寿命是8-10年,并且机器人能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下(包括有毒、恶劣的工作环境)实现稳定、高效的生产。

  (d)下游需求:新能源汽车与光伏产业的高景气度或成为国内工业机器人需求量开始上涨的主引擎。

  什么是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是应用在工业生产制造产线,能自动化控制的、可重复编程的多功能机械执行机构,该机构具有三个及以上的关节轴、能够借助编制的程序处理各种工业自动化的应用。(注:本报告界定的工业机器人不包括AGV以及数控机床)

  工业机器人的优势?当今工业机器人技术正逐渐向着具有行走能力、具有多种感知能力、具有较强的对作业环境的自适应能力的方向发展。相比于传统的工业设施,工业机器人有众多的优势,比如机器人具有易用性、智能化水平高、生产效率及安全性高、易于管理且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使得它们能在高危环境下进行作业。

  工业机器人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中的重要一环,且当前处于市场空间大、应用场景可拓展可精进的阶段。

  (1)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概念火热:2021年,“十四五”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发展规划发布,提出了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两步走”战略,要求在2025年前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目前,国内智能制造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尤其是疫情后,我国首先打破障碍,复苏制造业生产,工业机器人作为重要一环,需求进一步扩大。

  (2)机器人需求大:“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推出,提供汽车、广泛等行业的机器人应用能力,预计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

  (3)新兴技术驱动机器人发展:AI、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推动机器人能力边界得到进一步拓展,易控、智能、互联成为新的方向,对工业机器人的认知也要进一步更迭。

  工业机器人如何分类?工业机器人按照机械结构可分为多关节机器人、平面多关节(SCARA)机器人、并联机器人、直角坐标机器人、圆柱坐标机器人以及协作机器人。其中多关节机器人是当今工业领域中最常见的工业机器人的形态之一,因其可高速进行运作和其占地面积非常小等特点,适合用于自动装配、喷漆、搬运、焊接等多种工业领域的机械自动化作业。

  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创新高。近年来,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电子、金属制作的产品、塑料及化工产品等行业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促进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机器人成为公司实现快速复工复产的重要工具。IFR、中国电子学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反弹起势,市场规模为175亿美元,超过2018年达到的历史最高值165亿美元。预计至2024年,工业机器人市场进一步增长,或达到230亿美元。

  后疫情时代中国政策、市场多重驱动,下游应用新市场逐渐打开。在国内密集出台的政策和不断成熟的市场等多重因素驱动下,工业机器人增长迅速,除了汽车、3C电子两大需求最为旺盛的行业,化工、石油等应用市场逐步打开。根据IFR、中国电子学会统计数据测算,近五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从始至终保持增长态势,2022年市场规模为87亿美元,预计继续保持增长,2024年或超过110亿美元。

  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达新高,中国新装量超全球半数。从2020年到2021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达51.7万台,同比增长31%。根据WorldRobotics2022数据预测,截至2025年年底,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年安装量或达69万台。在我国,2021年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增加了51%,高达26.8万台,超过全球机器人安装总量的一半。

  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有望突破150万台,未来三年预计稳定增长。从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增长驱动来讲,2020-2021年的增长驱动主要得益于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开始上涨,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增速较高。2022年因疫情全国大范围停摆,增速下滑。未来几年,受《“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和全球经济去全球化的影响,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可能以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增速平稳增长。从工业机器人的类型来讲,2022年仍以多关节和SCARA为主,其中多关节占60%左右,SCARA占40%左右。

  我国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22年工业机器人产量、销量实现双突破。据国家统计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公司的工业机器人累计完成产量44.31万套,产量首次突破40万套,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据GGII统计,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全年销量首次超30万台,同比增速超15%。

  我国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国,2023年销售额或突破500亿元。我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呈现增长的趋势。根据IFR数据统计,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约达498亿元,到2023年,国内市场规模逐步扩大,预计将突破500亿元。

  改革开放后,制造业虽进入上升期,但受限于物质和科研条件,早期工业机器人研究由少数科研所负责,政策支持力度小。入WTO后,我国技术明显落后,外资加速在华布局,这时期我国政策主要有两个特点:

  (2)扶持国内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对核心技术和工段定点突破。2016年前后,我国步入产业升级阶段,工业机器人属于智能装备重点领域,这时期的政策综合性显著地增强。政府通过设立行业标准、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创新中心等多项措施来推进产业国产化、智能化。

  (1)萌芽阶段(1986-2008年):我国财力薄弱,人力充足,工业机器人以特种机器人为主。

  (2)外引内联阶段(2008-2015年):国内制造业迅猛发展,鼓励外商投资和设备引进,推动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重点领域尝试技术突破和企业孵化。

  (3)自主化、智能化阶段(2016年至今):人口红利减弱,制造业转型,促进工业机器人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明确国产替代路线和目标。

  近10年利好政策频出,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步伐,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工业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智能机器人技术发展领域,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突破先进控制器、高精度伺服驱动系统、高性能减速器等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2023年1月,工业与信息化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要提升制造业机器人密度,突破100种以上机器人创新应用技术及解决方案,推广200个以上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创新应用模式和显著应用成效的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

  技术的成熟与融合推动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深度,其中与机器视觉相关的AI助力工业机器人更智能化,于现阶段影响最大。

  不同技术对工业机器人的推动作用不同,AI主导智能、云计算主导“外脑”发展与共享、AR/VR主导交互,目的是让工业机器人更智能、更好用。近年来,国内底层技术,尤其是AI、云计算,发展强劲,使得传统机器人有机会向着“机器人+”方向迈进,工业机器人将实现更高的智能化、网络化和交互性。

  云计算可助力工业机器人“外脑”发展,推动“眼/脑”功能的发展与互联。工业机器人上云后可具有更高的算力、数据存储能力,进而逐渐完备自身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学习和共享其他机器人的能力。

  AR/VR可助力工业机器人的人机交互能力,自然的交互具有降低使用门槛、方便现场实施、提高运维和管理效率等功能,同时,还可保证特殊情景下的安全问题。

  (1)物联网:助力工业机器人与产线上的别的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未 来,还有望实现工业机器人之间的互联互通。

  结合5G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和AI技术,未来工业机器人将实现更多的功能,工业云将更全面地服务实体经济,助推工业机器人朝智能化、网联化方向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同时,运动控制、高性能伺服驱动、高精密减速器等关键技术和部件加快突破,使得中国工业机器人整机功能和性能明显地增强。预计智能工业机器人和工业云平台将成为工业机器人产业重要赛道,推动工业机器人品牌国产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速、人口增速的放缓,未来适龄劳动力、制造业从业人数或将呈持续下滑趋势。制造业需要改变以往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模式,转向智能制造。

  2022年我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制造业就业人口整体呈持续下降趋势。2022全年出生人口下滑至956万人,自然增长率由正转负、降至-0.60‰。这不仅是建国以来出生人口首次跌破千万大关,也是自1962年以来首次出现总人口的负增长。由于我国商业持续发展以及人口教育素质普遍上升,我国制造业就业人口持续下降,已由2014年的5243万人降至2021年的3828万人。

...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